陕西丝路商旅贸易(陕西丝路旅游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量:59

浅析五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变化

综上所述,五代以来丝绸之路在贸易路线、方式、主体等方面都经历了显著的转型,形成了新的时代特征。

所以,“丝绸之路”从这个时期迅速的走向衰落,没有再次繁荣起来,永久的消亡了。以上所有的我考虑和分析的历史事实都向我们揭示了繁荣的“丝绸之路”是因何而衰亡的,为个人观点,即供参考。

逐渐由原来走陆路的传统的“丝绸之路”转变为从东南沿海走海路。原因主要是:1,宋朝时北方先后被辽金西夏占据了丝绸之路,只好另辟蹊径;2,自宋朝开始,中国经济中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特别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南迁,因此主要对外商品出口地也转移至南方了。

元昊对河西走廊的统一,不仅决定了西夏在宋、辽、金和西域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而且还把唐末五代以来由于各方割据而切断的丝绸之路又重新联系了起来,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两汉到明代, 1 , 5 0 0 年间,丝绸之路一直承担 内地与西域、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间紧密联系的任务。但由於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条件的变化,丝绸之路亦时通时绝。

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是正常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明朝修筑长城并设置“九边”军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破坏,但同时又在“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

长城无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但除了军事、政治的因素,由于长城内外农、牧生业不同,生产生活所需各异,自古以来就在长城沿线开设大量的关隘、市口,以及辅助交通的“暗门”,通过朝贡、边贸互通有无,各得其所。

所以只从军事防御一方面分析,并不足以解释这些长城现象。这就必须跳出单一因素的思维限制,引入长城的另一个被遗忘的关键功能——经济封锁——才能完全解释。长城上的关隘变成了网络上的关键点,是控制商业流动的闸门,关闭了关隘就完全封锁了贸易。

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坏处 长城固然多少遇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独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所以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质量最高的明朝,正是对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最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

Copyright © 2022-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买球平台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